细胞坏死是细胞受到急性强力伤害时立即出现的早期反应,包括细胞膜直接被破坏,大量水进人细胞;线粒体外膜肿胀而密度增加;核染色质呈絮状;蛋白质合成减慢。如及时去除伤害因素,以上早期反应尚可逆转。若伤害外因持续存在,则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如细胞骨架破坏,溶酶体解体,pH下降,最后细胞膜和细胞器破裂,DNA降解,细胞内容物流出,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是借用古希腊语,表示细胞像秋天的树叶一样凋落的死亡方式。1972年Kerr最先提出这一概念,他发现结扎大鼠肝的左、中叶门静脉后,其周围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但肝动脉供应区的实质细胞仍存活,只是范围逐渐缩小,其间一些细胞不断转变成细胞质小块,不伴有炎症,后来在正常鼠肝中也偶然见到这一现象。
细胞凋亡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特点是:
(1)染色质聚集、分块、位于核膜上,细胞质凝缩,最后细胞核破裂;
(2)细胞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许多凋亡小体,凋亡小体内有结构完整的细胞器,还有凝缩的染色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消化,因始终有膜封闭,没有内容物释放,故不会引起炎症;
(3)线粒体无变化,溶酶体活性不增加;
(4)内切酶活化,DNA降解,凝胶电泳图谱呈梯状;
(5)凋亡通常是生理性变化,而细胞坏死是病理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