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是科研过程中很常用的一种病理学技术,如果想要掌握更多文献读图技能,那学会看懂文献中的免疫组化结果图一定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顶刊文献案例,一起来学习相关读图知识吧!
一、免疫组化的定义&用途
1. 定义
免疫组化(IHC),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的抗原成分(多肽和蛋白质),对其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研究。
2. 用途
细胞属性的判定:通过特定抗体标记出细胞内相应的抗原成分,从而判定细胞的属性,确定肿瘤的来源。
确定肿瘤分期:肿瘤分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与是否浸润、有无淋巴管或血管侵袭密切相关,常规组织切片中较难判断,而免疫组化染色后则可以较为清楚地进行观察。
肿瘤良恶性的判断:确定为肿瘤细胞后,可对其进行细胞类型、分级、分化程度的判断,以判断病变属于良性还是恶性。
其他方面:确定来源不明的转移瘤的原发部位;对“未分化”恶性肿瘤进行分类进一步分类不同器官与组织形态学重叠的肿瘤;及时准确地发现微小转移灶。
二、免疫组化的具体案例
1.研究背景:
B7-H3是一种免疫检查点蛋白,可抑制免疫反应;
B7-H3的表达与神经母细胞瘤(NB)患者生存率之间存在相关性;
在免疫组化(IHC)染色中,与正常外周神经组织相比,患者肿瘤表现出强烈的B7-H3染色,即强烈的棕色染色。
2.实验结果:据IHC结果显示,与诊断阶段相比,复发阶段的特异性PDX肿瘤中可以观察到B7H3上调的趋势。说明B7H3在复发时表现出升高的表达,并且与NB患者的低生存率相关。
三、免疫组化的相关疑问&解答
1.免疫组化常用的结果分析方法
①染色强度评分法
根据细胞染色强度评分为4级,无阳性着色(阴性)计0分,淡黄色(弱阳性)计1分,棕黄色(阳性)计2分,棕褐色(强阳性)计3分;根据阳性细胞百分比评为1~4级,分别为0~25%、26~50%、51~75%、76~100%,将两项评分相乘得出最终评分结果。
②阳性细胞计数法
用于评估某种特定物质或细胞在组织中的存在及数量。操作步骤为在40×光镜下随机选择10个视野,再计算每个视野中的阳性着色细胞数,最后计算平均阳性细胞数或阳性细胞百分比。
③软件测量平均光密度值
根据目标蛋白的着色深浅及分布面积来确定目标蛋白的表达量。先测量出每张图片的累积光密度值(IOD)以及区域面积(area),再计算出平均光密度值(mean density),即mean density=lOD/area,即可反映目标蛋白的单位面积浓度。最后选取每个样本的5个随机区域mean density的平均值即为此样本的值。
2.几种常见的免疫组化染色表达情况